扎根基层!看浙大研究生将“土碗”变“金碗”
本科毕业后回家没几天,黄杰便来到浙江大学读研。初入浙大,黄杰与其他同学一样,天天“泡”在实验中。摸索过程也是常常遭遇失败。研一到研二,他一步步优化每一个实验条件,只为求得最完美的实验结果。他直言,读研的三年有一些枯燥,也充满挑战。正是这三年,练就了他现在的不畏难。
这期间,正是我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在学院寿惠霞、吴世华等老师专业研究的启发下,在学校、学院组织的一系列科技实践活动的引领下,从事植物学研究的黄杰对于在脱贫攻坚时代背景下的职业规划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除了国家、学校、学院的培养和引导,同学的榜样力量让他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2016年以来,生命科学学院已累计输送81名毕业生到祖国的西部、基层等从事选调生或脱贫攻坚工作,且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让黄杰印象最深的是2016届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向尉文在丽水基层工作后返校的演讲,当听到“我在村中修了一条路,一条村里人盼了十几年的路”时,他意识到,做一名基层工作者可以为百姓做实事,帮百姓做难事,在基层上发光发热。
至此,他更坚定地明确了自己的目标,那便是成为一名选调生。
放弃了未来可能会有的实验室研究员的生活,选择去往故乡衢州市,黄杰有自己的想法:“衢州是我的家乡,回到家乡、为家乡作更多的贡献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万事开头难。黄杰先在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了一年,负责“办文办会”的文字工作。一开始,面对没有涉猎过的领域,他并不知道如何高效准确完成,于是他积极与领导同事交流经验,不断多写、多练、多看,渐渐地发现工作并不是很难。
2020年10月,黄杰来到基层挂职锻炼,担任碗窑村党支部书记。基层与市直机关相比,可谓完全不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指的便是上面各个部门要求的事情大部分需要乡镇、村中去落实。
刚到村里,陌生的环境、难懂的方言、特殊的村情、琐碎的工作,都让黄杰感到重任在肩;而作为基层一员,他必须要将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落实到位,落实到每一位村民身上。
黄杰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对于农村群众生活能感同身受;同时,温馨和睦的家庭关系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的爱心和同情心,也让他有了面对工作、面对老百姓的责任心。
在积极与百姓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黄杰及时解决群众诉求,发动党员和乡贤,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完成村内破旧道路“白改黑”。原来凹凸不平的路面被宽敞平坦的沥青路替代,村民雨天出行不再担心坑坑洼洼的水塘,改造后的沥青路也减少了驶过的车辆车轮打滑和噪音过大的忧虑,这条道路的“翻新”实现了村民几十年的心愿。
防汛时,要转移群众,排查风险隐患;疫苗接种期间,要挨家挨户通知,对于不愿接种疫苗的村民,要想尽办法做工作,让他们接种疫苗。基层工作非常繁琐,需要“进农户家里,跟老百姓接触,去了解到他们的想法,为他们办事”。
在刚过去的中秋假期第一天,黄杰仍在忙于安全工作会议,匆匆的身影未曾停歇,而这样的忙碌对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乡镇基本上也没有休息的时间,我们叫‘群众过节,我们过关’。”为了群众能过个安心的节,像黄杰一样的基层工作者们默默付出,在森林防火、安全生产、交通安全等领域树立起坚实的保障。
1974年时,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土碗社倒闭,村民没有了谋生的生产资料,生活十分艰难,碗窑村也因此被媒体称为“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以‘五个振兴’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为碗窑村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从碗窑村村情出发,要先实现产业振兴,村民才能有收入,村集体才能有收入,让百姓有事做、有活干、有钱赚,实现一个良性的循环,从而达到振兴的目的。
如何推动陶瓷产业复兴?黄杰推动碗窑村引进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坛根团队。此外,他还把老学校打造成陶瓷体验中心,将废弃仓库变身古窑陶瓷博物馆,发展陶瓷的研学旅游。对制瓷感兴趣的游客可以在专业的指导下,亲手体验拉坯的制作过程,自制一个碗。这样的创新型产业模式给村集体带来了每年至少8万元的增收。
为更好地创造一个良好的研学旅游环境,黄杰打造了具有乡土味的“一米菜园”。村中房屋的墙上,都画上系列墙绘;一路沿线的风景,讲述着碗窑村一路发展的故事,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打卡。原来普普通通、破败老旧的碗窑村摇身一变,成为了衢州市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之一,获得奖补资金100万元。
产业复兴非一人之功,亦非一村之功。在充分挖掘当地特色的基础上,黄杰积极推动碗窑陶瓷与余东农民画有机结合,在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中,既使陶瓷在外表上更加美观,又充分发挥文化转换价值,帮助村民收获更高的收益。近日,“共窑望 • 同富裕”余东未来乡村联盟成立暨碗窑·碗东开窑仪式成功举办,是迎贺国庆,更是推动两村共同发展,为打造碗东品牌打响第一枪。国庆假期前3天,每天约有1万人来村里游玩打卡。
如今步入碗窑村,越来越多的共享基础设施映入眼帘:老年食堂、儿童之家、健康小屋、共享健身房、图书馆……“我所理解的共同富裕,是村民腰包鼓鼓,笑脸盈盈,幸福满满!”在村中把基础设施建好,让村民口袋鼓起来,精神富起来,切切实实拥有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要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面对竺老校长的“两问”,黄杰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面对年轻一代的学弟学妹们,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首先,在学业上,“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要学好‘有字之书’”。有字之书就是课本上的知识,作为学生,最本职的还是要多读书。无论未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通过不断地阅读,学习各方面知识,完善自己。
其次,在实践上,“纸上得来终觉浅,夯实本领还要学好‘无字之书’”。无字之书就是到社会中去实践、到基层中去工作、到乡镇中去锻炼,与群众交流,了解到群众最真实的想法,从而制定政策更精准。比如说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若是选择到基层去学习与实践,深入基层并完成一篇有所体悟的调研文字,也是很有意义与价值的。
最后,在职业选择上,应该有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乡村振兴缺的就是人才,而年轻人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更多的学弟学妹来到乡村,一定会让我们的乡村振兴变得越来越好,让共同富裕更快地、扎实地一步步成为现实。”黄杰说。
文字记者:周亦颖丨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叶静
图片来源于黄杰本人、浙江新闻客户端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苏靖宜
责任编辑:周亦颖|李灵
推荐阅读